我们的爱情从哪里来?
年轻时喜欢唱一首印尼民歌《哎哟,妈妈》作答:“河里青蛙从哪里来?是从那水田向河里游来。甜蜜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哎哟,妈妈,你可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
当我们正年轻时可能相信幸福不会从天降,可坚信爱情一定会从天降。祈祷的是相逢是缘,幸福的是梦中有情,渴望的是终成眷属。那个时候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心思敏感、激情飞扬,虽患得患失暗恋单相思,却总能屡失屡恋。在寻找爱情的征途上,或一路顺风或几经坎坷,虽然不泛殉情的将就凑合的屡战屡败的,但都会交上一份或N份答案。那个时候感觉好象,爱情就是一切。从书本上来?从广播电视中来?从实践中来?从言传身授来?从网上来?亦或本就是无师自通先天所得。
到了婚后到了中年再回首再作答时,会觉得这爱情大有由来,却茫茫然不知如何作答的好。思之再三,倒有反问:我们的爱情到哪里去了?现如今的离婚率跟着国民经济增长率一路飙升,若说都是为了爱情而去,那只怕是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的梦呓。据一项调查显示,幸福美满的婚姻家庭与很不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只各占5%左右,大多数为凑合型的。而那些不甘于或不满于现状的,自会蠢蠢欲动,寻找情机或性机以求内心平衡和实现原梦。于是,便有了形出、意出和形意皆出的“三大学说”,即精神背叛、肉体背叛和精神肉体都背叛的换言说。
网恋,便正是凭借现代信息化的资源优势作为平台来实践这“三大学说”的。且其优势不是一般的明显,而是相当的明显。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可选择性超高、隐蔽性强、易燃易爆,而且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甚至可建立多边远距离性情贸易。最可乐的是,只要心术不正,你可以伪装成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而且完全不再受从小就给灌输的伦理道德、“三观”教育等清规戒律法纪的束缚,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情翅胡乱翱翔。
有次和几位朋友席间说起网恋来:一位从不上网据说包过二奶的表示极力反对搞网恋,声言男人玩玩是可以的,但决不能搞精神上的背叛;一位曾经离婚又再婚被誉为笔杆子的文化兄则痛恨无论是意出还是形出,他的观点是除老婆以外的女人可以欣赏但决不能爱更不能与之性交;还有一位言明才上网不久,虽如此道听途说的不少,但目前尚在实习阶段,所以对网恋没有发言权,不过表示对此大可乐观以待;另一位神情有些郁闷的老兄只是闷头灌酒,极少吭声,直到众人追问才回一句不上网了,无聊。估计是遭遇了不可言传的网恋创伤;再一位就是席间不时外出,接一些神秘电话知短信的仁兄,他倒是津津乐道绘声绘色地大谈与众多女网友交往的韵事,但他坚持一点决不与网友见面,只玩虚的,不来实的。最后,我便提出了这个网恋无痕的观点来。
我们的爱情到哪里去了?每个人都有自己追寻和处置的方式,网恋只是其中的一种。尚若网恋适合自己或不幸在网路上行走时中招,则应坦然处之。最好便是做到网恋无痕。心不可为所累,情不可为所困,爱不可为所乱,欲不可为所纵,思不可为所惘,志不可为所夺,人不可为所迷,总之莫伤人莫伤已,更莫处处留痕。诚然,言易行难。没有金刚钻,就别揽这瓷器活。
《无间道》有句咒语式的台词:“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网恋,正是那些跃跃欲试的小马们要淌的河,不是传说的那深,也不是旁人说的那浅。走过了,才知深浅,才深知付出的会有报答,得到的必将要付出。
网恋无痕,想得到,就看你做不做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