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市50周年盛典华诞即将莅临之时,双鸭山市151万勤劳儿女,心潮澎湃,豪情满怀!
50年前,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第一批开拓者,凭着粗犷豪放倔强的个性,凭着吃苦耐劳的优秀品德,披荆斩棘,气吞山河,几多磨难,几多拼搏,硬是在这块野狼出没的地方,创建了一座充满友爱、温馨、平安和谐的城市!
人生之河,日夜奔流。昔日这批如苦含辛的开拓者,今天已是城市和事业发展的见证人,他们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书写下一篇篇气势恢宏的乐章。在我们编采《感动双鸭山》栏目中,第一批来双开拓者们,无限深情地说:“天下没有现成路可走。一个人的价值,不只在于他干成功了什么,更在于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对民族宝库奉献了什么,为人类的精神视野开拓了什么……”
——编者
东北网双鸭山4月21日电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的是一位党的好干部,一位年过古稀的离休老党员,在他离休的21年间,始终用这样的一句话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老战士的职责,活到老学到老,活到老工作到老,只要活一天就要贡献一天,为革命作贡献就是我的乐趣。”武心田老人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光辉的乐章。
慕名看望武老,站在楼下,望着三个单元门,不知何去何从,这时,走进来一个小女孩,大约八、九岁的样子,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问:“小朋友,你知道武心田老人家住在哪个单元么?”“啊,你们找武爷爷啊,他家在三单元四楼。”“谢谢你了小朋友。”
这就是政府2号楼,曾被市报和省报多次报道的文明大院,孩子懂礼貌,邻里团结互助,楼区环境整洁,记者看到每个单元上都写着此楼道,禁止贴广告,楼对面的两块黑板上写着,牢记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院子里有一个大花坛,夏日里满目芬芳,人们坐在花坛边谈天说地。孩子在花香中嬉戏……而这些都是武老的功劳,因为武老的心里装的是人民的利益,是他改变了邻里生疏的尴尬,是他带领居民拣砖拉沙子,一砖一瓦建造了围墙和花坛,把脏乱不堪的楼区变成了花园。
武老的身世很苦,10岁失去父亲,12岁失去母亲,15岁投身革命,参军入伍。1940年10月参军到一二九师冀南新九旅二十五团一连三排八班当战士。武老在游击战斗中受过重伤,在鬼子的眼皮子底下养过伤。百团大战的硝烟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砥砺了他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战友们在熄灯之后憧憬抗战胜利的日子,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悲壮。可是抗战结束的时候,全连120多人就剩下了他们三个人。牺牲的战友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每当想起这些牺牲的战友,武老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在各学校讲演的时候,武老总会以此教育孩子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1985年离休后,先后担任过双鸭山市市委巡视组组长、市老龄委主任、市老年体育协会主席、老年大学国际时事老年思想修养诗词讲师学员会主席、政府2号楼楼长、市精神文明办公室名誉主任、老干部合唱团团长、老干部中央党史研究员理事长、双鸭山市政府特邀监察员、尖山区法院执法执纪监督员、邮政局监督员……
在离休的21年来,武老始终从事着社会活动,默默奉献着。在当楼长十几年来,改善了居民区环境,修花坛、搞卫生,都是亲自参加,带头劳动,此楼多年来一直被评为精神文明楼的典型;并先后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工人干部、大中小学校的教师学生、劳教所的少年犯、社区的普通居民做过近70余场次的报告、演讲;21年来始终坚持撰写论文、革命回忆录等目前已有20篇在国家省市媒体发表;积极为我市城市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提出建议,向有关领导反映社会问题,为困难群众出谋划策……
坚持读书学习就是永葆青春和活力
当记者来到武老的家时,首先映如眼帘的依旧是50年前的家居摆设,武老1.8米的身高,由于年岁的原因背已经微驮了,但是仍然那么健朗,从言谈举止中你很难相信他是一位81岁的耄耋老人,为什么会这样年轻呢?武老的回答是十分简洁的:“坚持读书学习就是永葆青春和活力的药方。”
自1988年市老年人大学成立以来,武心田一直是学生会主席、兼职时事政治、思想修养课程的讲师,一年十几次讲座,整整坚持了18年。武老每天的阅读量高达1万字,剪报、笔记整理出厚厚的几大本,已阅百余本(部)图书,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等方方面面。数年来,武老一直坚持写作,至今已累计撰稿20余万字,有数十篇稿件在省市及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995年7月,在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的重大活动中,武心田以“特邀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参加了日军侵华暴行(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有多篇回忆录收录于革命历史著作中。1997至2002年间,武心田多次参加省内及全国组织的老年人教育及提高生活质量的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论文。武心田就是以读书、写作的方式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他曾在市老年人大学的思想修养课上说:“不同时期对党员的要求是不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要求党员吃苦在前,大搞基础建设。改革开放年代,共产党员只有积极研究、学习新的经济体制,全面掌握世界经济形势,才能保证我们党员永远保持年轻的状态。”
以身作则 当好楼长
离休后的武心田在1991年末搬进了新建成的政府二号楼,窗明几净的新屋子亮亮堂堂,可楼区四周垃圾成堆,生活环境嘈杂,邻里关系生疏,这一切又让人不舒心。武老睡不着了,他想着,虽然退下了,也不能闲着,还得给自己找点事做。他草拟了一份居民公约,没想到却得到了全楼42户居民的热烈支持,有的居民还在公约上补充了自己的建议,有的则写上“感谢武心田为全楼居民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我们全家认真遵守执行。”这天晚上,42户居民第一次推开紧闭的家门,聚集到楼前的大院,大家认识了,熟悉了,热情地交流着。武心田则被推选为政府二号楼的“楼长”。
武老从一个岗位退下来,又走上了新的岗位。为了保障楼区安全,居民们决定砌上院墙。为筹集物资,身为楼长的武心田多方奔走,带领居民在撤走的工地上捡来废弃的水泥、砖头和毛沙子。历时10个月,80延长米的院墙终于建成,大院两侧还建成了总面积150平方米的花坛。大院里的人都知道这个花园倾注了武老太多心血。有一年,他去北戴河疗养,疗养院的一种鲜花吸引了他。秋后,他去信要了些花籽,先在盆中培植,幼苗出土后再移入花坛,就这样一棵棵地栽进去,一株株地培养起来,荒芜的花园一天天美丽起来,在美的感召下,其他居民也都成为美的使者,他们从北京带回牵牛,从秦皇岛购回秋槐,从乌苏里江畔携来蓝梦,从海南岛捎来奇花异草。如今,二号楼的花园虽称不上百卉千葩,却也是名贵花木的聚集地。附近楼区有一位老太太,每日必绕行至此,不为别的,只为观赏这里的花草。
大院的院墙和花坛建成后,环境有了改善,安全有了保障,可是自觉遵守楼区卫生却不是那么容易养成的习惯。开始有人随处扔垃圾,武老见后,捡起来扔到了垃圾箱里;有人往楼梯上随口吐痰,来往的人视若无睹,武老把它擦了;1996年腊月二十八的早上,当年已71岁的老人悄无声息地走出家门,两个小时后,他带着一身尘土回来了,他刚才拿着大扫帚,把居民楼的大院及三个单元的21层楼梯从下至上扫了一遍。
身体力行地执行、遵守公约,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榜样。榜样力无穷,润心细无声。浓缩着精神文明的居民公约率先在这里从文字深入到人们心里。化作一种精神、一种氛围、一种伟力。渐渐地,政府二号楼呈现出一派和谐洁净,没有哪家叫骂吵嚷、夜半扰邻;也没有哪家高空抛物,随处扔垃圾。孩子不说脏话、不打架,自觉地履行公约条款,有一种意识正在这些居民的心中悄然而生,如果给它下一个定义,它的名字就应叫做责任。谈起现在,武心田笑着说:“我这个楼长当得轻松了,遇到冬天下雪,早上4点就有人起来清扫,等我晨练回来,大院里的雪早被扫净了。每到‘五一’,家家主动出人去擦楼道的窗玻璃。”“没有名利可言,也绝不是哗众取宠,的确是想树立一个精神文明楼的典型,以此带动整个城市朝着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这是武老当楼长时的初衷。
春蚕吐丝情系后人
武心田一面身体力行地倡导着老年人在新时期的全新定位,另一面又为培养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竭心尽力、呕心沥血,在武老离休的21年间,先后为各单位学校、劳教所、社区的居民做过近70余场次的报告、演讲。在第31中学的建校典礼上,坐在主席台上的武老望着台下刚刚迈开人生步伐的少年人,满怀感慨地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人生的路不发行往返车票,一旦出发了,就再也走不回来。”这是一位有着执着追求的老党员用80余载的生命历程感悟出的人生真谛,是一位长者以春蚕吐丝般的深情关怀着下一代人的成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武心田这样的党员,紧跟时代步伐,余热生辉,是党的群体中一名极其优秀的老党员,因为数十年如一日,对党的事业忠诚的实践,他的名字具有了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回首望去,也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这样优秀的党员,汇聚成一股洪流,凝结成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紧密联结着党与人民,才支撑着我们的党朝着最先进的方向前进、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