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郜元宝对话安妮宝贝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4-21 11:11:11

  安妮宝贝在其第三部长篇小说《莲花》的序言中写道,“莲花代表一种诞生,清除尘垢,在黑暗中趋向光”,并强调此书与宗教无关。但评论家郜元宝认为,“文字岂能抵达神性体验的万一?文字不必,也不配。但文字无法回避。神性感动忽然而至,文字只能不管不顾地迎上去”。《新京报》日前刊登了两人的对话。郜元宝认为:书中某种主观性和自传色彩本身在闪烁其词,“他者”似乎很难在作品中呈现。安妮宝贝则坚持:小说不纯粹是自传体,三个角色是同一个人内心的不同层面,是挣扎和分裂的结果。郜元宝指出,安妮宝贝的写作“似乎不想通过榨取故事在纯粹形式或传奇意味上的可能性来产生意义,而喜欢在常常雷同的简单故事框架中,寻索那寄存于故事中,却不被剧中人所拥有,只能相信来自神秘大能者的零碎闪现的吉光片羽”。

  同时他认为,在安妮宝贝目前已出版的七部作品中,关键词如“需索”、“烟火”、“抵达”等被多次重复使用,这难免会消损这些词语应有的力量。对此安妮宝贝认为:小说应该代表着一种内向自省,代表对表象的超越,扩大心灵的范畴,增加对人性和事物诸多可能性和复杂性的理解。至于用词,可能是心中洁癖和执意,也是风格的组成部分。这种风格会影响读者,同时也影响一些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或80年代出生的写作者,以至于出现一种“安妮宝贝文体”。她个人并不喜欢这种状况。每一个词的使用需要思省和衡量来做垫底,哪怕它一再出现。使用妥当是一种技术,被无技术性地模仿滥用则只会造成扭曲。

作者:    来源: 东方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