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作家陆天明发表了反腐新作《高纬度战栗》,再一次引起读者关注,但他在上海图书馆所做的一次题为“反腐文学和大众的当下阅读权利”的演讲中,坦言自己创作的反腐文学作品尽管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却历来不被文学界重视。
陆天明的话代表了不少作家的心声,近年来,我国的文学发展日趋繁荣、多元,像陆天明这样的作家创作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占据了绝大多数份额,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然而在文学界、批评界却常常被冷落。许多作家因此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被归入“通俗文学”这一领域。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国外,像斯蒂芬·金、丹·布朗、J.K.罗琳的作品,尽管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却同样受到文学界、批评界的重视。
我国通俗文学在图书市场和文学界之间一“热”一“冷”的尴尬处境,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近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一些作家和评论家。
文学评论家雷达认为,传统的文学观念影响了人们对通俗文学的价值判断。文学向来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并非决然对立,它们之间根本的分界不在于描写对象是否通俗,而在于作家在描述对象时,取何种价值标准。纯文学作品通常表现出作家的精英意识,通俗文学作品从思想内容和文学形式上都会立足于大众的平面,沿袭的是类似“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样易被大众接受的价值评判体系。这样的区分并不意味着纯文学、通俗文学作品之间有优劣之分、高下之别。
在以写恐怖小说见长的作家李西闽看来,如果所谓的纯文学作品丧失了可读性,无法让大众理解,其实是背离了文学的本质,最终会走向消亡。而通俗文学作品完全可以在保持其可读性的同时,表现纯文学所能表达和承载的东西,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既然这样,是什么原因使得通俗文学在我国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李西闽认为,造成这种局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通俗文学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缺乏必要的规范。有不少文字垃圾也被说成是通俗文学,这给文学带来了深重的伤害。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通俗文学作品必须具备文学性、社会性和思想性。第二,掌握话语权的机构和文学研究者对通俗文学作品不够重视。
《当代》杂志编辑、作家吴玄认为,考察通俗文学的现状,我们需要一个更宽广的视野。只有通俗文学作品整体水平提高,出现一些真正优秀的作品,通俗文学才会受到文学界的普遍重视。他认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秩序的排列正是受制于这些文学观念,事实上,曾经的通俗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历史阶段就可能被视为纯文学作品。期待文学观念在当下发生很大的转变不太现实。有志于通俗文学创作的作家不应该局限于自身地位的争论,应该切切实实地写出好故事、好作品。这样,一个个单独作家的努力,最终将促成整个通俗文学市场的健康发展。
李西闽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通俗文学作家固然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求文学界的认同,但不能受制于这种狭隘的功利观念。严肃创作的意义就在于作家是不是真诚的写作。只要本着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写出好故事、好作品,哪怕是通俗文学,同样会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