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巴金何时成了“中流作家”?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4-13 10:12:22

  在上海展览中心报告厅,复旦出版社为其最新推出的《上海文学通史》举办了“上海文学特色研讨会”。该书主编邱明正和陈子善、毛时安、张新颖、张颙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张颙就书中提出的“中流作家”的这一概念表示质疑,并就把巴金、曹禺、沈从文等著名作家称为“中流作家”的说法,专家们展开了激烈讨论。

  “中流作家”=中流砥柱?
  

  看过《上海文学通史》后,张禺页首先对书中的某些命名提出了异议,表示不能接受把曹禺称为“中流作家”,认为文学史的命名应该更为谨慎,不应该使用这种有歧义的名称。记者当即翻阅了一下书的目录,书中将巴金、曹禺、沈从文、靳以的创作归于一章,统称为“中流作家的创作”,这显然是一种新的命名,从未在以前的文学史上出现过。
  
  编者对此的解释是,在30年代的上海,左翼作家与他们着重批判的自由主义文学家之间,存在着他们虽不认同但也不排斥的作家群体,如巴金、曹禺等,“他们基本上都以上海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或作品出版地,倾向于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自由,反对社会不公,关注民间疾苦,同情革命斗争,但同时也注重文学自身的规律而不是它的宣传功能”。编者认为,他们这个群体的创作是那个时代激流中文学创作的“中流砥柱”,所以,可以把他们略称为“中流作家”,而这个称谓也正与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曾经创办的《中流》杂志相吻合。上海曾两度成为文学中心
  
  据邱明正介绍,《上海文学通史》的策划从1996年就已经开始,书的编纂以文艺思潮为经,作家流派为纬;以上海历史为背景,体制变革为契机而撰写。
  
  与会学者普遍认同邱明正关于“上海曾有两次成为全国文学中心”的说法——“一次是清末民初,另一次则是30年代。”邱明正说:“上海文学已经走过了1700多年,她以开放、兼容、多元的发展态势,敏感、进取、趋时的文化心态,求变、求新、求奇的创造精神和人生、人情、人文的精神追求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而作家赵长天也就此谈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往往决定了她在整个国家当中的地位,“我们应该以历史为鉴,研究一下上海文学处于鼎盛地位时,它与它周边的文学有哪些不同,以此启发我们当下的写作。”而编者也表示,“我们之所以编这样一本书,就是为了思索上海文学变革的渊源、轨迹以及它在中国文学中所处的地位。”


作者:    来源: 东方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