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网瘾早已不是一个陌生词,但下面一组数字却让人忧心:2005年底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产生网瘾的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70%的少年犯是受网络影响而诱发犯罪的。互联网已成为某些人的“电子海洛因”,沉迷于网络游戏、染上网瘾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目前,国内相关学科对防治网瘾已做过许多尝试。医学界对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的网瘾患者普遍倡导药物加心理等的综合治疗。今天,国内首家网瘾综合治疗中心――中国青少年成长基地挂牌成立。该基地采取何种综合疗法?疗效如何?本版在此给予详细介绍。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穿着羽绒服进网吧,出来时奇怪地发现街上行人已穿上短裤。一名沉迷于网吧4个月的大学生被父母送到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中心。在这里,这位来自甘肃的大学生对医生说:“细菌侵害人体会引起疾病,我就像个细菌,时时在侵犯破坏大自然,活着没有意义。”
这名网瘾者已患上抑郁症,经过1个多月的药物、心理等治疗,目前走出心理困境。
4月6日,坐落于北京大兴区的国内首家网瘾综合治疗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正式开班。该机构采用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范+家庭治疗的综合疗法帮助患者戒除网瘾。
治疗打组合拳
药物+“话疗”+行为规范
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前身是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中心。该中心2005年3月开办,是全国最早的网瘾治疗机构,至今已收治网瘾患者500余名,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疗法。
“我父母是书商。他们说带我去北京旅游。逛了故宫、颐和园后,就把我带这来了。”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中心,17岁的广东网瘾患者杨湾(化名)对记者说。
“第一天晚上,没网可上时,我急得直出汗,真想把屋里的电视砸了。医生给我输液后,情绪慢慢平静。以后几天,医生跟我聊天,生活、学习、家庭各方面内容都有,慢慢地我愿意把烦恼说给他听。
“来这里已经17天了,不上网也不想了。现在,每天早上要上操,7点就起,跑步、打篮球,锻炼1小时。学会自己叠被了,叠成方方正正的‘豆腐块’。早饭后,打完点滴,心理医生找我们聊天。下午去医院对面的健身房。那里面可以打篮球、台球、乒乓球,还可以游泳、练瑜伽,我喜欢打乒乓球和台球,一玩就是3小时。晚饭后,在团体治疗室,大家围成一圈做游戏。医生让我们演角色剧,我演一个售货员,石磷(另一网瘾者,化名)演顾客。顾客买了一样东西觉得不合适,想退,售货员不愿意退。我们两人想出所有理由说服对方,挺有意思。”
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中心主任陶然介绍说,从行为学上讲,一个人的习惯改变需要坚持21天。从医学角度上讲,网瘾与网迷不一样,它已发展成为一种疾病,出现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社交恐惧)等精神症状,需要药物调节神经内分泌。因此,患者首诊时,先进行心理检查与测评,有精神症状者收治入院,较轻的门诊治疗。入院后,到了定点上网时间没网可上时,网瘾患者变得异常冲动,有的暴怒、坐卧不安,有的多汗、颤抖、食欲不振。这时,神经内科医生根据病情给患者用药。药物治疗一般2周时间。
染上网瘾的孩子们每天接受2―3小时的心理治疗,方式以聊天为主。“孩子们把心里的压抑、委屈和困惑说出来,心理医师给予疏导、排解、重建规范等治疗。”陶然说。孩子们每天要上早操,还要接受军训,以培养行为规范和生活能力。每天下午去健身房,是他们喜欢的活动。不仅健身娱乐,还培养了一项体育爱好,分散对网络的兴趣。专家来做讲座很受欢迎,如何正确认识自己,怎样与人相处,设计人生梦想等话题寓于一个个故事中,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听故事明道理。
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范的综合疗法,在一年的临床应用中,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该中心收治的511名患者经过半年回访,结果显示,80%基本治愈。
随着患者增多,中心24张病床已无法满足需要。于是,该院在大兴区的军事训练基地兴建了占地245亩的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今后,药物+心理治疗+行为规范的综合疗法将在该基地得以更充分的施行。基地有可容纳50人的3个大教室、容纳1000人的1个大礼堂,有12名神经内科医师、10名心理医师及北师大数位教育专家组成的医疗阵容,将为网瘾患者提供更系统的综合治疗。
强调家庭治疗
家长要接受3课时的培训
北京军区总医院医学成瘾中心心理医生许雷霆送走一名网瘾孩子的父母后,对他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你的心理医生。”孩子白了他一眼:没事儿找事儿。”之后,不再吭声,只管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许雷霆坐下来,静静地陪孩子看了40分钟。孩子好奇了:“我爸妈从来没陪我看过电视,你却陪我看。”“你喜欢看哪些动画片?”许医生问,“加菲猫。”孩子打开话匣。一个长期受忽视儿童的孤独和委屈灼烧着他的心。
“父母无暇顾及孩子,老人过分溺爱孩子,是青少年迷恋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许雷霆说,网瘾患者父母职业多为公司经理、医生、教师、法律工作者。由于工作繁忙,这些人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少,缺乏思想上的沟通,或对孩子教育方式简单、不当。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心情烦闷时,无人倾诉,互联网就成为他们的一种交流工具。青少年意志较薄弱,自控力不强,一旦陷进去,就很难自拔。
14岁的薛冬(化名)告诉记者,父母开了一家铝厂,业务忙顾不上管他。他最长一次在网吧呆了15天,饿了买盒饭,困了就趴桌上睡。父母报警后才找到他,一顿暴打,他离家3日,父母再次从网吧找到他后,不敢再打,但给他的零花钱少了,可这并未阻止他去网吧。“我恨父母,以前上网吧还有点怕,他们打我后,我倒不怕了。我对学习没兴趣是因为我听不懂,又不敢问老师,那么多学生,老师才不愿单独给我讲呢。后来,我看着黑板上的字就走神儿,怎么也集中不起精神,就退学了。”
陶然认为,网瘾问题暴露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病。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往往仅限于对物质需要的支持,而不够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受挫,就在网上寻找缺失的东西,比如尊重、友情、成就感等。因此,要巩固治疗效果,使孩子真正戒除网瘾,需要家庭配合治疗,家庭教育比医学治疗更重要。
为此,家长在孩子入院、住院期间和出院3个时间段,也要接受心理医生3课时的培训,了解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技巧,改变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听完课很受触动,以前太不了解孩子了,今后要主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多与孩子沟通。”一位家长感叹。
网瘾的概念及分型(链接)
网络成瘾是指由神经内分泌紊乱引起的,以精神症状、躯体症状、心理障碍及人格改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导致社会功能活动受损的一组症候群。根据严重程度等不同分为网络成瘾症和网络成瘾综合征两类。
网络成瘾症:是指由于过度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出现增加使用时间、耐受性提高、出现戒断反应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网迷与网络成瘾症的区别:虽然上网时间相当(每天大于4小时以上,一周上网时间大于5天),但网迷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没有伴发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易激惹,主动与人交流时情绪、情感表达困难,孤僻,胆小沉默,不爱交往)、躯体症状(手指自主地敲击键盘、滑动鼠标动作、睡眠节律紊乱、多汗、颤抖)、心理障碍及戒断反应(患者脱离网络后出现强烈的上网冲动和渴望,表现出坐立不安、情绪波动、无所适从、焦虑等精神和躯体症状)。
网络成瘾综合征:是指在网络成瘾症的基础上,伴发了焦虑性、抑郁性、强迫性、恐惧性(以社交恐惧为主)等神经症或人格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