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娜拉”和易卜生代表作《玩偶之家》,可以说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话剧的形成、创作以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在引进西方戏剧之初,明显带有为我所用的目的。五四新剧的倡导者们特别钟情于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戏剧。不仅《新青年》曾出版“易卜生专号”,胡适推崇并介绍过“易卜生主义”;甚至一些有志于创造中国现代戏剧的青年,如洪深、田汉等,均把“做中国之易卜生”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
之所以中国人特别看重易卜生,中国现代的文学家鲁迅曾有过这样的阐述:“何以大家偏要选出Ibsen来呢?因为要建设西洋之新剧,要高扬戏剧到真的文学之地位,要以白话来兴散文剧。还有,因为事已亟矣,便只好以实例来刺激天下读书人的直感,这自然都确当的。但我想,也还因为Ibsen敢于攻击社会,敢于攻击多数。那时的绍介者,恐怕颇有以孤军而被包围于旧垒中之感的罢。”这道出了易卜生风靡初当时中国之原因。
当时,最能打动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之心的,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主人公娜拉,在经历一场家庭变故之后,终于看清了丈夫的真实面目和自己在家中所扮演的“玩偶”角色,于是,在庄严的声称“我是一个人”之后,毅然走出了家门。这对于处于封建婚姻包办制度下的中国青年,影响很大,娜拉成为他们崇拜的偶像。
在《玩偶之家》的影响下 ,胡适首先创作了《终身大事》。剧中田小姐和陈先生恋爱,而其父母竟以几百年前田、陈一家的荒谬理由,干涉他们的婚姻。田小姐留下“孩儿的终身大事,孩儿该自己决断”的字条,与陈先生一起出走。此后,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新人的生活》、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白薇的《打出幽灵塔》等,塑造了一批出走者形象,被称为娜拉剧。这批剧目,不但是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象征和载体 ,而且呈现出五四话剧最初的现实主义之特色。
胡适指出,易卜生的戏剧“只是一个写实主义”。在中国人看来,写出人生之真实,其目的就在于催人醒悟,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因此,“为人生”之戏剧风行一时。此时,写实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戏剧观念,初步得以建立。
《玩偶之家》在二三十年代,曾多次被搬上中国的话剧舞台,而成为了中国话剧发展的一台重要鉴证之作。其中许多当年的演员都因以出演该剧为荣,并因此而出名。其中有金山、赵丹等中国现代著名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