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4月10日电 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双鸭山市民政局以突出民政工作特色和树立党员先锋形象为出发点,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入手,办实事、解难题,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刘长河是双鸭山市安邦乡双兴村的村民,身患眼疾多年,老伴和女儿又因患病失去了劳动能力,家庭十分困难。在相关部门的帮扶下,几年前,他开始了温室种植,一家人就挤在温室作业间里居住,一到夏天,作业间里经常是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墙皮也时常脱落,当市民政局了解情况后,立即协调资金8000元,送到了刘长河的手中,帮他盖起了新房,一家人住上了宽敞的大房子。
与刘长河一样,家住双兴村的徐刚,因病干不了重活,家庭十分困难,去年,他的一双儿女分别考入大学,高兴之余,昂贵的学费让他和爱人一筹莫展。市民政局的党员干部们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送来了4000元钱,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
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市民政局的广大党员求真务实,结合部门实际真抓实改,通过开展"走千家、访民情,入万户、解民难,满意在民政"等活动,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上,为群众送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年来,市民政局的广大党员入户走访抽查2万多户,及时清除低保超标人员2004户5868人,有320户827人被及时纳入了保障范围。
针对农村贫困户住房难的实际,市民政局的负责同志经常走家入户,对农村特困危房进行逐户排查核实,并建档立案, 2005年为506户受灾户、五保户维修了住房,今年又筹资40万元,计划再为100户特困户维修住房。同时,各县区民政部门也出台了修建房方案,预计今年修房500户。
针对特困群众就医、就学、住房难的实际,2005年市民政局出台了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医疗救助办法,资助5000多名没有能力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特困群众及时纳入合作医疗范围,争取资金119万多元,使1550户患大病的特困户得到救助。在工作实践中,市民政局的党员干部们发现,规定的10种大病救助还不能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救助问题,于是他们及时调整思路,增加救助病种,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额度,又于近期出台了新的救助办法,深入整改,更好地解决了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粮食、燃料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相应造成低保补差标准偏低的情况,市民政部门进行了深入整改,2004年提高低保标准到每月每人130元,2005年月人均生活补差又提高到65元,2006年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加大争取资金力度,对低保对象中的学生、重病、重残、60岁以上老人、三无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增加低保补差,使5月份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达到70元,达到全国标准。
除此之外,市民政局还针对部分老年人在新兴大街聚集,影响交通等问题,购买了4500平方米的粮食局办公楼,改造成集老年人活动中心、福彩销售和民政办公为一体的福民大厦,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良好舒适的休闲、娱乐、健身的活动场所,并积极为乞讨人员设立临时求助点,加强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