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汽车 > 车行论坛 正文
[车·论语] “排量”太累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4-10 09:52:33

        自财政部公开宣布“从4月1日起,国家将对小汽车消费税税率进行调整”前后,人们对这一政策就出现了很多争议,“持不同政见”者甚多,有些媒体甚至用“李书福炮轰”这样的词语表达对新政的不满。

        虽说有关修改1993年以“国务院第135号令”形式发布的汽车消费税政策已热议一年有余,但这次修改意见的出台还是有点出人意料:3月7日召开的全国乘用车联席会上还透出信息说,“备受关注的汽车消费税调整方案4月1日出台的可能性不大”。

        汽车消费税“新政”之所以得出“非议”的结局,除了久拖不决而后又突然抛出政策这个因素外,更重要的一点原因,在记者看来,就是继续沿用了原有的“按排量征税”的不科学思路和做法。

        “排量”是什么?它是汽车的结构参数之一,有“气缸排量”和“发动机排量”之分。按教科书的说法:活塞从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所通过的空间容积称为气缸排量;如果发动机有若干个气缸,所有气缸工作容积之和称为发动机排量。这次修改汽车消费税的初衷是十分明显的,即节能,提倡购买和使用消耗能源少的车子,限制大耗油量车子。但是,无论是1993年的政策,还是这次的新政,都犯了同一个错误:误把排量大小等同于油耗量大小。

        在一般情况下,把“排量大小=油耗量大小”是可以的,但这是不严谨的。作为政策,不能这样不严谨。准确地说,发动机排量只是反映了发动机的特性,而整车的耗油量与其是有一定区别的。汽车耗油量的大小,并非完全是排量一个因素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发动机和整车的适配性如何”才是更大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常说汽车自主品牌问题,其实构成汽车整车的每一个单体零部件,我国都能够造出来,阻碍我们创立自主品牌的最大问题是,各整车厂找不出这众多零部件拼在一起的最佳“适配参数”。车子增大100公斤自重和少于100公斤自重,风阻系数多0.01或少0.01,车子的速度与油耗量都大相径庭。

        有关专家曾对记者说,如果小排量车的发动机与整车的适配性不好,并不比大排量的发动机省油,甚至会比大排量的发动机更费油。特别是自重较重的汽车,如果发动机的排量过小,比如将4.0排量的车用发动机换成1.0升排量的发动机,用小马拉大车的办法,必然使发动机更多地在高速大负荷下运转,最终会消耗更多的汽油。而如果配置的是大排量的发动机,由于扭矩较大,不必很深地踏下油门踏板,所以消耗的汽油量变化并不大。

        用排量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在许多时候并不能实现政策的初衷。今年3月以前,各地限制小排量汽车上路过桥十分严酷,一些生产厂家为了打破这个“土政策”,便在发动机的排量上作文章:武汉不是说1.3升排量以下(含1.3升)的车子不准过大桥吗?那好,我把发动机的缸壁镟一刀,让它变成1.31升排量的,而且还起名“过江龙”,看你武汉如何奈何?现在,新的汽车消费税划出了6档,2.2升以上排量如3.0升、4.0升都成了税率递增的分水岭,那好,汽车厂家把2.2升排量的发动机设计成2.1999升、把4.0升改成3.9999升排量的,行不行?如此一来,消费税“新政”不是成了儿戏吗?

        撰写此文前和一些友人探讨这个问题时,对方问:“不用排量用什么作参照物?”其实除排量以外可以用作参照物的东西很多,比如排放污染物多少,油耗限值等。国外的一些汽车消费税,也有很多不是以排量作参照物确定消费税率的。比如我们常提到的日本汽车消费税,开始时就是按车型来划分的:普通轿车6%,小型轿车6%,微型轿车3%。车型与排量是不完全相等的。日本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推广《轻四轮法》,促使国民使用微型车。菲律宾过去也曾按排量定消费税,后改按汽车的座位来课税。去年底为了“阻止汽车逃税和走私,也有助于全球的汽车生产商在菲投资并建立汽车生产厂”,他们又改为按汽车的“造价”来确定税率:造价低于或等于60万比索(1美元约合55比索)的汽车,消费税率为2%;造价超过60万比索但低于110万比索的汽车,消费税率为2%至10.2%;造价在110万比索至210万比索的汽车,消费税率为10.2%至24.4%;造价超过210万比索的汽车,消费税率仍为24.4%。

        从我国国情出发,记者倾向于用“油耗限值”作为汽车消费税税率的坐标。2004年9月2日,我国批准发布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强制性国家标准(GB 19578-2004),并于2005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控制汽车燃料消耗量的第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填补了我国汽车节能标准的空白。如果将汽车消费税以“油耗限值标准”设定税率,再划分几个细小档次,对提前达标的车给予优惠,让两个政策互动起来,就会迫使汽车生产厂家不仅仅在排量上动脑筋,而在发动机与整车的“适配性”上下真功夫。

        多年来,我们的很多汽车政策都爱拿排量说事,早年的领导人配专车是按排量大小,后来各地制定限制微型车上路也是按排量,汽车消费税政策又是如此,使得汽车排量在中国有了特别的意义,背负了不该有的沉重负担。这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也是不科学的。

作者:    来源: 当代汽车报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