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了,“传统”两字之所以要打上引号,这其中应该有些许凄凉,世事变迁,传统在赓衍的过程当中,芜杂、断裂,民族文化的记忆也渐渐有点模糊了。
清明节是它是我国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节日。在清明节祭扫是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说起清明节的来历,有下面这段历史故事:
清明节是春秋时代晋文公纪念贤臣介子推的日子。据史载,介子推曾随晋文公流亡国外十九年,后晋文公重掌政权,赏赐随从臣属。介子推不愿受禄与母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文公派人找不到,就放火烧山,想迫他出来。但,介子推宁死不肯下山听封,抱木焚死。文公为了推崇介子推的品德和记住自己这个过错,便下令清明节前一日,民间禁止烟火,表示纪念。故这一日又叫“寒食节”。第二天文公还亲自到郊外吊祭介子推。晋国当时是盟主,这种风俗很快传到各诸候国。此后,百姓都仿效诸候在清明节踏青扫墓,纪念先人,并形成风俗。
由这个故事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清明节的文化内核——吊祭亡人,它原生的内容是“禁烟火”,“寒食”和“踏青”。想想时下,每逢清明,大家习用“烧纸钱”的方式来祭祀,也是违背清明节原初的意义。“烧纸钱”应该是一种民间的鬼神信仰和顺势巫术,介子推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代,而大家都知道东汉蔡伦造纸,纸的出现也是很晚的事情了,所以“烧纸”也并非是清明祭扫的必须程序,笔者推想,烧纸当和中国道家一些“烧符纸”之类的法术有关,道教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这“烧纸钱”的习俗也是由此衍入清明节的活动中去了。
另外,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淮南子·天文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里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时节。
所以在清明还有另外的含义,此时万物复苏,冬去春来,农谚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等,新中国的“植树节”也是4月的第一个休息日。
总的来说,“清明节”这个延续至今的传统节日,应该有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游人欲断魂”的幽远诗意,以及万物更苏,春机初露,勤耕争种的欣荣图景。而非今日人们不择时地,纸灰与烟尘齐飞的景象。我们不如真正归复传统,在清明节“禁烟火”、“寒食”、“踏青”、“植树”等等,追溯记忆,做一次文化的历史之旅。
文化哲学里讲,文化是人类群体生活方式的历史地凝结,它承载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历史记忆。不过,现代化的我们,渐渐地或将失去忆,文献的记载尘封在高阁当中,人们凭着想象去回忆传统。前一段时间有消息说,文化部门准备把中国的传统节日“打包”申遗,然而,尴尬的是,在我们几代人的努力下,有些好的“传统”已经断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