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吃剩的菜打包,当然是专指在餐馆里就餐族了。那些在自己家里面吃剩了菜,自然不用打包,下餐热一热接着吃就是了。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是个礼仪之邦的国家,是个热情好客的国家。朋友来了有好酒,这是中国人一直尊崇的待客原则,即使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家庭,他们在待客时,也会拿出家里最好的酒菜来招待。听大人们讲,湖南人待客很热情,在前些年比较困难的时候,客人到了家,饭桌上都能看到一碗腊鱼——两三只十来公分长的小鱼,上面厚厚的豆豇和辣椒,能看到的只是鱼的头和尾,闻到一股诱人的香味,但这碗鱼客人是不会动筷子吃的。湖南人讲究往客人的碗里敬菜,这碗鱼主人一般也是不给客人敬的,要留着招待下回来的客人。这种鱼叫“看鱼”——只能看,不能吃。同样的,在我们农村,在最困难的年代里,过年买的猪肉和鱼都会做成咸鱼腊肉,除了过年那几天招待客人吃一些外,都要留下来以后家里来客人时吃。有的人家连吃下的猪肉皮都要留下来,炒菜时熨锅用(没有油的家庭都这么做)。时下的生活已大大改善了,像这样的做法已经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了。农村里且不必说,跟我说的话题无关。现在城里的招待,当然主要还是公款招待,从一定意义上讲,不是“热情”、“丰盛”能够概括的,很多时候最准确的说,应该是“浪费”和“攀比”。
正是由于在招待客人中错误地把“热情”变味,只要是待客,就要菜满桌,酒喝醉。君不见,我们餐馆里那些招待客人进完餐的餐桌上,总有好几盘没有吃完,或者成盘成盘的没有动过筷子的菜摆在那里,客人毫不心痛地埋完单走了,没有人去打包。有人测算了一下,在武汉市,每天各类餐馆倒掉的客人没有吃完的菜就有50吨,天津是80吨。前不久有关部门公布,在过去的2005年,中国人在餐馆的吃喝消费达到了8800亿元,不知这其中有多少是被倒掉了?
其实,中国人从传统意义上讲,是个讲究勤俭节约的民族。中国人不仅会过苦日子、穷日子,而且还能幸福地过好苦日子、穷日子——把苦日子、穷日子过得很快乐。现在的日子稍有好转,或者说不少人过上了好日子,这些人就把传统的美德丢掉了,的确是一件不应该的事。但是,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好像还有其他东西在里面。如把吃剩的菜打包,会让人看不起,说自己小气;有的人还对吃剩的菜是否卫生有疑问。
有人会说,餐馆里剩菜不打包的最大消费当是公款招待者。这个我也有同感。近年来,城里的普通老百姓进餐馆也成了件平常事了,不仅各种喜宴在餐馆里吃,就是平时朋友相聚,家来亲人到餐馆里也相当正常了。但我们发现,现在家庭式的餐馆进餐,已经讲究节约了,已经比较理性了,而且把吃不完的菜打包也成了习惯。当然,如春节十几万元一桌的年夜饭,肯定是吃不完的,这样的人也是不可能将吃剩的菜带回家的。在公款招待中,将“剩菜打包”,也有人认为是贪小便宜,爱小利;特别是对于一些干部,或领导来讲,更不会将吃剩的菜打包,因为这样会影响干部、领导的形象。因此,即便是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剩菜是一种浪费,但由于面子、形象问题,也是不能打包的。
从我个人来讲,我是提倡“剩菜打包”的——最好是吃好不浪费。但对于公款招待中的浪费,怕是一个打包不能解决的——除了热情和档次,还有诸多说不清楚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