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刘蕴玲——与“蝇”共舞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2-08 15:58:34

  东北网双鸭山2月8日电 (记者 王鹏 见习记者李铁) 把苍蝇当作鸡、鸭等家禽一样大规模进行饲养,在常人的眼里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而对于家住集贤县的刘蕴玲来说却是一条自主创业、发家致富的新路。

  走进刘蕴玲的养蝇厂房,感觉忍受不了的就是环境的恶劣与本能的反感。无数只苍蝇在蚊帐里蠕动、飞行,刺鼻的气味弥漫整个厂房。然而就是在这里,刘蕴玲情绪高涨的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创业之路,和与这些苍蝇结下的不解情缘。

  今年34岁的刘蕴玲,曾是双鸭山市矿务局岭东煤矿服务公司的职工,23岁下岗后,便进军商海踏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2005年的春天,她在电视上看到了关于养蝇致富的信息,由于自己长期经商养成的对于商机的敏感,刘蕴玲立刻意识到饲养蝇蛆也许是她二度创业的好机会。于是,刘蕴玲开始大量查找关于有机食品种、养、殖,尤其是蝇蛆饲养方面的信息。通过所查找的大量资料,刘蕴玲了解到:目前我国每年至少需要蛋白饲料600万吨,而我国鱼粉(另一种蛋白饲料)的年产量仅为10万吨左右,植物蛋白饲料也职能满足市场的50%。蝇蛆饲料不但能代替鱼粉,而且价格相对较底,更能促进动物生长。了解到这些之后,刘蕴玲立刻与北京动物学院联系,并踏上了她的北京之行。

  北京之行并没有刘蕴玲想像中的顺利。她从北京动物学院了解到饲养蝇蛆对温度的要求极高,南方才是研制蝇蛆的最佳环境。由于北方气温寒冷,至今都没有成功养殖蝇蛆的先例。听到这个消息,刘蕴玲并没有灰心,她向动物学院研究所的专家门咨询饲养蝇蛆所需要的气温条件,得到的答案是:只要严格的控制好温度,在北方一样可以进行对于蝇蛆的饲养。刘蕴玲高兴了,也对在北方饲养蝇蛆充满了信心,她想马上引进种蝇,开展这项在东北还完全没有先例的特色养殖。但是由于有许多养殖户失败的前例,动物学院研究所的专家们对在北方养殖蝇蛆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一直不愿传授养殖技术。接下来的几天,刘蕴玲每天都去找研究所的专家门交流、沟通,经过几天的软磨硬泡,专家们终于被她的诚心所感动,同意传授她养殖技术。就这样,带着2000多只种蝇,也带着对于未来的美好希望,刘蕴玲回到了家乡。

  创业之途依旧充满了坎坷,家人表示反对,朋友感到费解,资金又短缺,朋友听说她要借钱养苍蝇都以为她疯了。但刘蕴玲并没有灰心她借了朋友空置的楼房安置下了宝贵的种蝇。但随着养殖渐渐扩大,麦麸发酵产生了很难闻的气味,楼里呆不下去,只好另找房子。但在搬家过程中由于保管失误,造成了大量的种蝇死亡。面对打击,刘蕴玲依旧没有灰心,就这样前后共搬了五次家。之后,又由于厂房的条件不好,雇请的工人受不了麦麸发酵的味道,纷纷辞职,空旷的厂房只剩下刘蕴玲一个人的身影,她依旧执着,并不气馁,自己担负所有的工作,和苍蝇同居一室。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她的养殖事业终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几千万只的种蝇。她用蛆虫养殖的绿色无公害肉鸡,羽毛色泽丰满,食用起来口感极佳。2006年1月14日,刘蕴玲终于如愿以偿,成立了北蕴生态园区特种养殖基地。

  现在,刘蕴玲的养殖基地依然面对着很多困难,但她始终充满信心。她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有一颗不平凡的心,我会一直抱着成功的信念去完成我的事业。”

  刘蕴玲这位与“蝇”共舞的女人,希望自己做大做强,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带动地方特色养殖产业的发展,她也希望带动更多的人一起致富。

作者:    来源: 双鸭山新闻网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