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e网超市 > 军事天地 正文
我陆航特级飞行员创造连续安全飞行新记录(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1-26 11:15:10
我陆航特级飞行员创造连续安全飞行新记录(图)

中国米17机群机降
 

  以使命打造“陆鹰方阵”

  郭鸿儒是陆航学院某飞行训练团团长,特级飞行员。他已安全飞行2600多小时,10多次参加执行急难险重任务。连续3年被总部评为“优秀指挥员”,多次被评为“优秀飞行教员”。他带领团队完成了某新型直升机的首飞、试飞,参与制定了新机型30多套训练法规;他带领团队为陆航部队培养了200多名飞行人才,85%成为陆航部队飞行训练一线的骨干;他带领团队安全飞行50年,创造了陆军航空兵部队连续安全飞行的新记录,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学员毕业临行前动情地说:“如果说我们是翱翔蓝天的陆鹰,那么郭团长就是我们的‘领头鹰’。”

  郭鸿儒一直注重用新理论来指导飞行训练,让直升机插上强硬“理论之翼”,为飞行增添助推力量。近年来,他努力学习军事知识、航空理论,在知识的海洋里翱翔。先后系统学习了有关知识,积累了大量的学习资料,记下了30多万字的读书学习笔记。每次飞行训练,他都要借阅机务人员针对飞机、训练环境和任务特点制订的各种方案、故障预防及排除措施;每次接装新机型,他都详细询问新机的准备情况,请教新机性能方面的知识,提高飞行准备的质量。正是凭着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艰苦努力,郭鸿儒成为理论和技术双过硬的飞行团长。

  每次装备新机型,郭鸿儒都是针对任务特点和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搞好技术研究和特情处置准备,积极摸索训练规律,力争飞一次提高一次。2002年,部队刚装备新机型不久,郭鸿儒为了搞透技术难题,摸透新机型“习性”,每次飞行训练结束后,都要把自己的飞行过程过一遍“电影”,仔细研究一番,看有哪些进步,哪些失误,如何改正,并把心得体会记在本子上,不断修正。每天进场后,他都要在飞机后面仔细观察,想象空中飞行的状况,寻找升空的感觉。三伏天他不顾机场地表40多摄氏度的高温,趴伏在滚烫的水泥地上,反复模拟空中飞行姿态,从不同角度观看高度差,反复琢磨新机型的性能。

  近几年,郭鸿儒针对新型直升机的训练特点,努力解决训练中遇到的难题,提出了改进训练方法数10项,总结发表了10多篇针对性很强的研究文章,参与编写了10多本教材,对部队训练起到了指导作用,提高了训练效益。

十六年劲舞在蓝天上


 

中国陆航直-11轻型直升机
 

  十六年劲舞在蓝天上

  16年的风风雨雨,16载的飞行历程。飞行二大队副大队长荀宝林苦练飞行技术,敢于挑战高难训练课目,先后参加了3种新机型的试飞和改装任务,安全飞行2000余小时,是一级飞行员。

  “既然选择了飞行,就一定要飞出个样子来!”荀宝林坚定地说。

  在某新机型试飞中,经常发生直升机着陆擦尾的事情,荀宝林发挥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潜心研究,不断实验,终于发现了症结所在。他撰写的有关论文在航空杂志上发表,大大减少了这一飞行问题的发生。1995年起,团里就决定他带教飞行学员。11年来,他带的学员大多成了陆航部队的飞行骨干。如今,只要是高难课目、间隔长时间后的飞行带教,都是他第一个上。这只矫健的雄鹰在空中舞动得最欢,令人赞叹不已。

  2004年12月,学院举办飞行指挥干部集训,荀宝林担任了飞行教员。他带飞的3个飞行学员,一位是团参谋长,两位是团副参谋长,年龄都比他大,军龄都比他长,职务都比他高,飞行小时也都比他长。荀宝林带飞的团参谋长完成了双机编队、复杂气象飞行等高难课目。有一次,起飞不久就下起了毛毛细雨,他和这个团参谋长不顾危险,驾机穿过乌云,完成了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课目。他手把手带飞,耐心细致指导,使两名副参谋长也完成了这一高难的飞行训练课目。

  2006年1月16日上午,随着最后一架新型直升机的安全着陆,荀宝林带教的60名本科飞行学员,即将完成训练课目,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他们将成为陆航部队空中又一支突击力量。此时,荀宝林感到无比欣慰,脸上露出了喜悦之情。

让他们在天上飞得更好

  2004年7月,通信队三级士官何远征探亲回家期间,被检查患有白血病,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团政委杨俊才得知后,立即号召全团开展献爱心活动,他和班子成员带头捐款,全团共捐款5万余元。通信队指导员激动地说:“杨政委不但工作上务实,而且人情味也浓。”

  杨俊才经常讲,作为一级领导,只有身在兵中,才能兵在心中,才能把基层官兵时刻放在心头。他不把办公室当成“遥控室”,坚持每天都到基层转一转,与官兵谈心交心,掌握基层情况,想方设法为官兵排忧解难。正是做好思想工作,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他们在天上飞得更好。

  一次,杨俊才到基层体验“兵情”,恰好遇到场站汽车场务连三级士官李庆鹏临时来队的妻子突患脑炎,他和其他同志将李庆鹏的妻子送到驻地医。可是,医院不能确诊,情况十分危急。杨俊才当即派专车到西安请来了专家会诊,硬是把李庆鹏的妻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作为领导干部,就要以身作则。这样,你在群众中才能树立好形象。”杨俊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04年年底,一名年龄偏大、工作成绩平平的专业技术干部,私下找到他,表明了自己想立三等功的想法。杨俊才当即给他讲清了利害关系:评功评奖事关全团官兵利益的大事,一定要依照标准,严格按照程序办。如果我今天答应你的请求,破了这个例,就会损害我们部队党委、机关的形象,损害了基层官兵的利益,更损害了我们团队的良好风气。

  杨俊才坚持这样一个信念:“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干任何事情,都要严于律己,身正影直。”近几年,团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在筹建每项工程中,他都坚持做到精打细算,寻求最佳效益。他从不讲情面,从不乱开口子,大大小小的10多个工程都保证了工程质量,有的被评为了总参优质工程。

  一次“蹲连住班”,杨俊才看到战士们看书学习写家信,只能坐着小马扎趴在床上进行;训练回来,只能把被汗水湿透的工作服叠成方块置于被子前。在团党委会上,他提出组织人员攻关,设计出全天候晒衣场、士兵储衣柜和军用箱体组合床,方便了战士的学习和生活。

 陆鹰“神医”原来是个兵

  2004年6月,晋南某机场,一架架新型直升机整装待发。就在这节骨眼上,突然一架直升机“开车”时出现了故障,必须马上排除。团队的领导、修理厂技术骨干急忙赶到飞行现场,准备集体“会诊”,并做了最坏打算———推迟飞行演练时间。决定还没出台,一名精干的小伙子已判断出故障原因,并用10分钟就确定了故障点,半个小时排除了故障,飞行演练如期进行……这就是被官兵们誉为“陆鹰神医”修理厂四级士官、代理机械师汪东利。

  1995年3月,汪东利新兵下连被分到机务中队,开始从事机械维护。为了尽快胜任本职工作,当一名合格的机械员,凭着一股钻劲开始向高难理论发起了“攻击”。他自学了相关知识的10多门大专课程,写下了近10万字的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通过几年的努力,成了团队有名的技术能手。

  有一年初,团里组织实施新机型定检,汪东利作为唯一一名士官被请进了定检攻关组。面对难题他迎难而上,刻苦钻研业务技能,大胆进行探索和创新,自制了10多种工具,参与编写的新机型操作卡,使得新机型定期检查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他还对新机型提出了10多条改进意见,其中4条被工厂采纳。他还发表了有价值的论文5篇。

  2005年8月,汪东利参加保障新机型飞行演练。他每天天不亮就上机查排故障,常常干到深夜。整个演练过程,他先后排除故障13起,不但保障了飞行演练任务的顺利完成,还总结出了10多条新机型保障维护方法,积累了5万多字的维护经验。当这些一手资料递交到团领导手中时,大家都惊叹不已。

  新闻缘起

  二○○六年元旦刚过,晋南某机场一架架新型直升机拔地而起,宛如一只只雄鹰冲上蓝天。一场新年度的飞行演练正在进行。几架直升机时而穿云破雾,时而跃起,时而俯冲……由陆军航空兵学院某飞行训练团团长郭鸿儒领演的这场精彩编队飞行,赢来观摩演练官兵的一片喝彩。

作者:    来源: 新浪网     编辑: 萧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