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月13日电 中国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看病贵”“看病难”等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老百姓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反映越来越强烈了。对此,高强说,“看病难”,主要是到大医院看病难。其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设备条件较差,服务水平不高,难以满足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二是群众对基层医院缺乏信任,患一般病也到大医院就诊,优质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看病贵”,主要是到大医院看病贵。这既有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广泛应用等合理因素,也有大处方、滥检查、药价过高、过度服务等不合理问题。
就深层次的原因是否在于大医院人才多,医术高?高强指出,中国优秀卫生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农村和城市社区缺乏高素质的卫生技术人才,群众有病都希望到大医院。大医院的主要功能应是收治危重病人和疑难病人,现在却收治了大量常见病、一般病患者,既浪费了宝贵的卫生资源,又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
“看病贵”也与药价高息息相关。中国已连续17次降低部分药品价格,但群众却反映受益不大。
高强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同类替代药品太多。目前,一个同类药品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产品。部分药品降价后,很快就有未降价的同类药品来替代。同时,“以药养医”的机制也诱导医院和医生开贵重药。长期以来,中国实行医疗服务低收费政策,允许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时加成15%—20%作为补偿。在计划经济时代,药品品种少,价格由政府控制。这一机制对弥补医院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药品越来越多,价差越来越大,同类疗效的药品价差可达十几倍。“以药养医”机制的弊端就显得日益突出。
克服这一弊端有无良策?高强说,必须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一是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整顿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减少流通环节,打击非法暴利;二是改革药品定价机制,有效控制药品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收益水平,使药价回归“理性”;三是改革“以药养医”机制,通过加大政府投入,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完善补偿机制,切断药品销售与医院收入的经济联系;四是遏制医院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政府对医院收支实施有效监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