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由于我国职工收入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劳动力成本水平太低,大家呼吁尽快提高普通职工工资水平,增加包括农民工工资在内的劳动力成本。这样,一方面能够体现我国劳动力价值,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百姓共享,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消费,扩大内需,转变拉动经济增长方式。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然而,这种呼吁声一出来,一些所谓专家就发出了“不要鼓吹涨工资,否则会令外资流失、工人失业”的谬论。在遭到全社会有理有据反驳后,这种声音一时销声匿迹了。然而,《解放日报》12月24日载文,就此问题,在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蔡窻进行采访时,这位专家也可谓语出惊人,请看下面一段对话:
主持人:都在说中国劳动力价格上升,但现实感受似乎没那么强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在用工量最大的珠三角地区,农民工工资12年来只涨了68元。难道是这样的工资增长速度引起了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的担忧?蔡窻专家在略加肯定主持人的话语后说,当然这种工资增长得不那么快是做出了贡献的,它使得大量的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找到了工作。试想,一个国家如果整体工资水平增长很快,那么劳动力就业机会怎么可能扩大得那么快?但从前年开始的“民工荒”使情况发生了变化,农民工工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整体上工资水平上涨太快,甚至持续超过经济增长的速度,我就有些担忧了。当主持人提到我国劳动力被严重低估时,蔡窻专家说,我不赞同这样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吸收了大量农民工的行业市场化程度都很高,没有受到过什么行政干预,因此可以说这样的劳动力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说低廉,那也只是因为没能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消化掉。一个国家不可能把全国的劳动力价格给系统压低,所以没有道理说“低估”。
笔者纳闷的是,蔡专家前面承认“以农民工为主的非正规就业人群不仅工资低而且增长缓慢。当然这种工资增长得不那么快是做出了贡献的,它使得大量的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找到了工作。整个“十五”期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每年以14%的增速在扩大。”这说明,蔡专家所说的这种“贡献”是建立在牺牲广大农民工利益基础上的。而令笔者不解的是,后面蔡专家却又不承认劳动力被严重低估。这种自相矛盾的思想,令人费解。同时,笔者注意到,蔡专家之所以担忧工资上涨太快,其原因是害怕就业机会减少。这和以前一位专家担忧的“外资外流”是一脉相承的。
笔者认为,专家的担忧不是事实,而是杞人忧天。我国普通职工工资水平低,我国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是不争的事实。首先,国家权威机构公开发表统计数据指出,我国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大大低于经济发展速度。笔者认为,这个数据是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统计的,这个数据本身就已经被过高收入阶层拉高,实际上一般职工工资平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更低。仅从国有企业职工情况看,从1994年工资改革后,大部分一般职工工资水平基本没有增加,甚至在减少。其次,农民工工资并不是像蔡专家所说的“从前年开始的‘工荒’情况发生了变化,农民工工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态势”,而实际上基本上还是徘徊在过去水平上。那次“民工荒”,主要是缺乏技工造成的,一般体力活和简单劳动并没有出现“工荒”。而且,这种情况很快就过去了。农民工不但工资低、没有社会保障,更重要地是根本没有安全、稳定、长期的工作保障,基本上是临时工,或者被国外媒体称作“打短工”。我国目前没有自主品牌,产品物化成本基本上与其他国家相差不大,但是,却在国际上有那么强的竞争力,为什么?就是因为劳动力成本低,从而价格低,优势就在价格上,根本在劳动力成本低。无论怎样比较,无论与哪国比较,我国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都是明摆的事实。
大力提高劳动力成本,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给普通职工大幅度涨工资,当前,显得尤其重要、必要和可行。我国职工工资长期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劳动力成本被严重低估,这是大幅提高劳动力成本,增加职工工资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成果必须体现在广大职工收入增加上,涨工资是应该的。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的拉动一直乏力。大幅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给普通职工增加工资,同时,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上下功夫,就解决了百姓有钱消费和敢于消费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消费不足、内需不足的问题。从对外贸易上看,我国大量的贸易顺差,已经引起国际贸易纠纷不断,为减少贸易顺差,提高汇率,使人民币升值是一个选择,而大幅度提高劳动力成本应该是更好的选择。
至于说,专家们担心外资转移的问题,笔者认为,短期也许会有,但长远看不是大问题。亚洲国家劳动力成本低于中国的没有几个,并且都是小国家,劳动力本身供给就有限,一旦外资转移到那里,那里的劳动力成本马上就会提高,到头来外资还会回到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