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的白雾飘荡在三面环山的峡谷间,谷底块块整齐的农田与万丈悬崖上满树的红叶、黄叶组成一幅山水画。悬崖下的岩洞中,“伸”出一栋五层的小木楼,冬日的寒风不时刮过,“呼呼”作响。阵阵鸟鸣让山谷显得更加寂静。
这个居住在岩洞中的人家位于重庆丰都县暨龙乡乌羊村一社老蛇溪沟,岩洞的主人名叫罗远周。在这个山洞木楼里,他家四代人已住了81年。

岩洞人家附近风景如画。
【岩洞人家·探访】
岩洞现在住着祖孙三口人
12月3日上午,记者在暨龙乡党委干部朱小笔的带领下,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这个岩洞人家。这里离乡政府驻地有五六公里,离丰都县城有七八十公里。
刚到罗远周家对面的山坡上,罗家凶猛的白狗就拼命地叫了起来,吠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十几只芦花鸡正在门前的杜仲林和婆娑的竹林中觅食,罗远周68岁的母亲满头大汗,正在地里挖红薯。得知记者的来意,老人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招呼记者去家里坐。勤劳的老人说话间也不愿意放下手中的锄头。
罗远周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家就3口人,除了自己和儿子,就是今年只有15岁的孙女。最近农活很忙,儿子上山耕地去了。
五层木楼与岩洞浑然一体
记者来到山坡上,找到了正在耕地的罗远周,他放下手中的犁与记者一起回家。爬上高高的梯坎,我们走进了这个岩洞人家。
令人吃惊的是,这个远处看来并不起眼的老式木屋,居然是一座在岩洞中修建起来的五层木楼。整个木楼与天然岩洞浑然一体,延伸到洞外的部分,由四根青石柱子支撑,而许多梁柱都打进了山岩,楼房与山岩浑然一体,既坚固又美观,俨然一座建造在岩洞中的“人间天堂”。
一半是岩洞、一半是木屋的底楼是牛舍、鸡窝和猪圈。二楼是两间卧室。沿着台阶上三楼是客厅和厨房,屋内被熏黑的岩石就是里屋的围墙,屋里堆满红薯和南瓜,灶台上吊着的一串串腊肉飘出阵阵香味。在客厅里,崭新的彩电正在播放新闻。四楼、五楼的楼板上堆满了金黄的玉米。站在五楼的楼顶,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凹凸不平的岩石。屋顶上白色的微波接收器,帮助他们了解外面的世界。

吃晚饭的时候,罗远周一家打开电视了解山外的信息。
【岩洞人家·历史】
1924年,祖父租来山洞居住
罗远周一边忙着倒水,一边告诉记者,他家在这个山洞中已经住了81年。1924年,祖父从地主手里租来这个山洞居住。1925年,罗远周的父亲罗刚常在这个山洞出生。
据罗远周的母亲谭成芳讲,她刚嫁到罗家时,罗家非常贫困,岩洞就是家,家中没有一件称得上是家具的东西,连家门都是用玉米秆做成的,生活就更不用说了。解放后,岩洞和门前的土地划给了她家,从此生活开始慢慢改善。

在岩洞中修建起来的五层木楼。
1976年,两千多元建起木楼
1976年,家里的生活渐渐好起来,罗远周的父亲请来工匠,在附近山里采来木材,花了2000多元,在岩洞里建起了一座五层小木楼。建造楼房时,工匠巧妙地将楼房与岩洞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岩洞空间,造成了这一半是木楼、一半是岩洞的绝妙建筑。木楼建得坚固、牢实,看上去也很美观。
在这个三面环山的峡谷,只有雨季来临的时候,屋前的山谷才有山洪流过。在很远的地方,有一股清清的溪水从山间流出。那么罗远周一家吃水怎么解决呢?
罗远周带记者来到三楼厨房,指着一根已经被炊烟熏得看不出颜色的管子说,山顶上有水,用管子接下来,一年四季就用这清净的山泉水煮饭、洗衣、喂家畜。
在他看来,这个岩洞住起来冬暖夏凉非常舒适。在他的记忆中,他们一家人在这里过着快乐的生活。
【岩洞人家·开发】
主人恋岩居谢绝搬迁
当地政府非常关心这个特殊的岩洞人家,曾经动员他们举家搬迁,但都被罗远周婉言谢绝。在这个岩洞里,罗远周一家已生活了多年。对周围的一切,他都有着深深的感情,门前的杜仲林和那两棵百年柑子树对他来说都是难以割舍的。
罗远周对自己的岩洞生活很满意,他甚至担心离开岩洞会失去生活来源。在他看来,在这深山里,自己有十多亩土地,一年卖玉米、养猪可收入七八千元。一家人有饭吃,孩子上学有学费。
在女儿两岁的时候,罗远周与妻子离婚。此后的13年中,他再也没有找对象,害怕后妈对孩子不好。他还希望女儿能考上大学。
罗远周的女儿罗小蓉今年15岁,正在念初二。这个腼腆的姑娘还没有到过重庆。孩子很懂事,每到周末就会帮奶奶、爸爸干家务,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山坡上砍柴。

岩洞人家架起卫星接收器收看电视节目。
政府想帮忙搞农家乐
夜幕降临,忙碌了一天的一家人喂过猪牛后开始做晚饭。节俭的谭妈妈在锅里炖上了土豆酸菜。酸菜炖土豆、泡海椒是他们的晚餐,主食是掺了玉米的米饭。
朱小笔说,因为罗远周不愿搬迁,政府非常想扶持他,让他利用这个岩洞之家搞起农家乐,成为当地一个旅游景点,同时也让这个还不算富裕的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文图据《重庆时报》)
(编辑:姜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