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假如美国患上恐惧症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5-12-19 14:44:49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曾写过一篇小文,说“9·11”事件后乘飞机要接受极为严格的安全检查,恐怕要不了多久,大家都要裸体登机了。弗里德曼的担心看来并不是多余的。

  前些日子,在迈阿密,美国一名男性乘客被空警开枪打死。据说,空警当时听到那人喊了声“我的背包里有炸弹”,追上去要其将背包放下,但此人却试图逃离,空警便果断地连开数枪,将他击毙。事后一查,才知是虚惊一场,被打死的人原来是个精神病患者,同行的乘客也没有听到他喊过一声“有炸弹”。

  会不会是那位空警神经过于紧张,听错了话呢?警方当然不会做出这样不利于自己的解释。按照警方的说法,那位空警是为了确保大家的安全才开的枪。对于生活在恐怖威胁阴影中的美国人来说,这样的解释很容易被接受。笔者的一位美国朋友就说,假如真有炸弹,那位空警不就救了大家的性命吗?在他看来,那位空警反应灵敏,应该立功授奖才对。

  “假如真有炸弹”,这话听起来十分耳熟。假如恐怖分子把脏弹或化学武器带进像纽约这样的大都市;假如萨达姆真的拥有了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假如朝鲜把核武器悄悄地卖给恐怖分子……这样的假如我们从美国媒体上看到的还少吗?“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反恐专家描绘出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景像,要远比世贸大厦被客机撞毁可怕得多。“面对阴险狡猾的恐怖分子,你怎样假设都不会过分”,这就是华尔街危机管理经理们对“9·11”事件做出的深刻总结。

  表面看来,美国人的恐惧感与“9·11”事件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仔细琢磨,“9·11”其实不过是扩大了美国人对恐惧的想象而已。对忧患意识原本就极强的美国人来说,忧虑的加重很容易变为恐惧,更何况二者之间根本不可能划出一个严格的界线。

  与美国人接触多了,你就会觉得,许多普通老百姓都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尽管对像咱们这样的“老外”,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优越感,可一旦面对真实的生活,他们又难以掩饰内心深处的忧虑。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像美国那样,不断地推出“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什么”、“哪个国家是未来美国的竞争对手”诸如此类的民意调查。有本名叫《美好生活及其不满足》的畅销书是这样讲的:“尽管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成功远远超过了失败。但在美国人的心灵深处,却是一幅反面的图像。”

  美国人对未来担忧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受保守主义传统的影响,认为自己已经得到的就是最美好的,因此总怕失去这些东西,也总觉得有人在暗地里千方百计地想要夺走这些东西。其次是市场经济的竞争十分残酷、激烈,特别是高风险社会的未来难以把握。再者还有福利相对较少,缺少社会保障等因素。“9·11”事件发生后,对恐怖袭击的恐惧更是弥漫了美国社会,久久难以减退。某些政治家和利益团体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不惜夸大事实,渲染恐惧,也不断地加剧民众的恐惧。

  恐惧是有代价的。恐怖分子制造恐怖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为恐惧付出代价。社会学家格拉斯纳在《恐惧文化》一书中指出,美国人的恐惧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错误的信息。“恐惧文化”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美国人把心思花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却忽视了真正有待解决的不平等、贫困、种族主义以及枪支泛滥等社会问题。格拉斯纳虽然是在“9·11”之前所说,但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今美国人的恐惧心态。

  对未来有危机感固然是一种好事情,从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到约瑟夫·奈对美国过分使用硬力量的担忧,无不渗透着强烈的危机意识,正是这种意识才使得美国政府的决策往往会具有长远的战略考虑。

  但事情的另一面是,危机感发展到了恐惧,就会影响到客观、公正地看待世界,看待别人,就会如惊弓之鸟,就有可能作出误判。特别是当这种恐惧文化对美国的决策产生影响,那就不再只是美国人自己的事情了。美国是全球经济、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如果美国总是用这种疑神疑鬼的恐惧心态来看待别人,那能不让我们感到恐惧吗?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萧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