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过一个没有圣诞的中国节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5-12-14 14:32:03
        据报道,平安夜,江城武汉各大酒店能动用的几大餐厅都动用了,各种美食全部纳入菜单,以期勾起市民的食欲。节目也多以乐队演奏、杂技、歌舞等为主,表演班底基本上都是本地的,往往是去年在这家酒店演,今年在那家酒店演,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较少。(《楚天金报》12月12日新闻)

        随着圣诞月的启动,江城各大酒店的圣诞活动陆续走上前台。然而主办者却陷入了圣诞活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困境,各种活动主题五花八门,但实际内容却与往年大同小异。为此,一些酒店负责人“想破了脑袋”也难以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对此,笔者想问的是:与其如此,何不在传统节日上下功夫?

        从经济角度来讲,随着西方文化的渐进,圣诞节受到越来越多年青人的追捧,酒店乃至各类商店有充分的理由在这群消费者身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正是近年来商家在圣诞前夕下大手笔招徕顾客的原因。但是,从大众的节日消费心理来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同样具备可资挖掘的经济潜力。

        作为西方节日,圣诞节毕竟只是外来文化的一个招牌,更多的年青人对圣诞节的热情说到底只限于对节日气氛的追逐和对时尚的迎合。外来文化的新奇感加上商家对节日顺时造势,才使得现在圣诞节闹的沸沸扬扬。这种节日的繁荣只是虚浮在社会的表层,很难说圣诞文化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扎根。

        而中国的传统节日不管现状如何风雨飘摇,却作为一种礼治文化深深的埋藏在我们心里,并约束着我们的行为。尽管节日经济的完全本土化不现实,但节日经济的多元化却是值得尝试。如果我们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去寻找传统节日的经济价值,无异于置身于一座待采的浩大金矿中,怎能不比构思圣诞主题的创新更得心应手?况且,圣诞节一年仅就一次,在我们所有本土节日数量里只是个零头!

        诚然,文化趣味是一个私人的趣味,个人拥有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但文化发展的传承性特征使得人们需要得到不同方式及程度的文化引导,而商业正是文化传承的手段之一。商业的成功与社会文化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在获取利益的同时,要承担相应的传承社会文化的责任。而作为本土企业,自然有传承传统文化的义务,这也是一个企业财富品质的体现。年青人有选择过什么节日的权利,酒店也有为圣诞节造势的自由,但同时也不应完全撇开传统节日而不顾。从这个角度说,商家在传统节日上下功夫非但不单是一种经济考虑,更是一种道德义务!况且,对文化的传承还是一种形象标志,能为商家添上一笔无形财富。所以,商家对文化的投资,可以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前不久,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国人一片唏嘘,人们在为传统文化的失落而忧心忡忡。圣诞寒潮的适时来袭似乎正是这种文化错位的真实写照,而直接周旋于其中的商家,更应对节日经济的合理安排有所反思。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但愿这不是我们节日文化的最终结果。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萧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