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2月5日电(见习记者 谢佰玲)人到五十,已经步入老年。但养狐人张文革却说:“五十岁只是我人生的一个新起步”。
张文革,原藉是吉林松源市长岭县人,45岁那年由于林业局机关内部改革而退休。
2000年春,张文革被双鸭山市的良好投资环境吸引,来到岭东区长山井投资近20万元买下一个破产煤矿的近2000平方米的场地,房屋近200平方米的变电所做为养殖基地,引进了绒山羊。刚一入冬天突降大雪,眼看库存饲料不多,外面是皑皑白雪,院内是450多只羊,眼看就没了吃的,张文革一筹莫展。关键时刻市委领导和岭东区的领导来了,组织人力清雪通路,还运来了应急的饲料。帮张文革渡过了难关。
这件事坚定了张文革投资双鸭山,回报双鸭山的决心,他毫无保留地把养羊技术与经验传授给周围的邻居,在他的带动和帮扶下,周边有六、七家先后养起了绒山羊,养殖数量高达上千只。
2004年8月,由于原煤矿要重新开采,张文革再迁新址,考察过几个地方都不适合养山羊的情况下,只得卖掉山羊返回家乡。闲下来的张文革开始享受退休老人的生活,散散步、打打麻将,但几天下来,张文革却心烦的要命,这主要是因为老人看着许多下岗年青人东游西逛、无所事事。他不甘寂寞,每天翻报纸、找信息,寻求致富之路。最后经多方考察,看中饲养蓝狐这个项目。据有关专家预测,国内狐狸养殖黄金时期已经到来,将出现一个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张文革动心了,他要去尝试,去闯出一条自力更生的致富道路,要为下岗工人开拓一条养殖路。2004年12月,50多岁的张文革决定带着蓝狐项目,再返双鸭山。
由于蓝狐生性胆小,怕惊(哺乳期的母狐狸受到惊吓会咬死小狐狸),张文革选择了岭东区钢联靠山边的一所远离人家,地域宽广的小房为基地。先以每只1000元的价格引进10对种蓝狐试养。养蓝狐相对养羊来说可以说是“隔类如隔山”,养蓝狐要有很高的科技含量,从建舍、选种、喂养、繁殖、宰杀、卖皮每一环节都有很大学问,尤其难在配种上,(如果不掌握人工授精技术),错过最佳配种期,两只种狐狸一年到头就是白养。而狐狸吃饲料是有季节性的,这些理论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
张文革起早贪黑、兢兢业业,特别是在蓝狐的发情期和哺乳期,忙起来时,张文革一连几天不能上床睡觉,不能吃上一顿安稳饭。到2005年11月末,张文革的狐狸已经发展到65只。养狐给张文革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他有这样一本帐:两只种狐一年吃料成本为260元,而母狐狸一窝可以生7-14只小狐狸,小狐狸从出生到卖皮,成长期为7个月,成熟宰杀时,吃饲料成本为每只120元,而一只成狐狸皮可以卖600元左右,狐狸肉50元左右,狐狸心每个10元,胆每个10元,狐狸浑身上下都是宝,预计狐狸的经济效益有呈三倍的上涨趋势。
这一年的试养让张文革信心十足。他计划2006年2月份去吉林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培训,他要学习狐狸的人工受精,这样可以减少公种狐的饲养数目,提高母狐狸的受精率,从而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然后再引进10对纯荷兰蓝狐种,要科学的把蓝狐养殖做成、做大。他在双鸭山市的养狐试验基本成本,他说:“我要把我的蓝狐饲养技术推广给双鸭山市的下岗职工,为双鸭山人做点事,是我来双投资后的最大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