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11月16日电 对于今年23岁的侯凯宇来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背着母亲走上一段路——这段路可能不需要太长,也不需要太平坦,他只想尝试一下母亲十几年来背着自己磕磕绊绊地走过风霜雨雪、严寒酷暑的脚步有多沉重!背母亲走上一段路,对正常人来说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事,对于患有先天性脑瘫的侯凯宇来说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噩耗传来母亲不言放弃
“这个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存在肢体和语言上的双重障碍,以后生活可能不能自理,并且没有医治好的可能。”二十三年前医生的一席话,让侯凯宇的母亲朱宗芝犹如受到电击一般瘫坐在地上。眼泪流干之后,天生好强的朱宗芝不相信命运会如此折磨像她这样淳朴善良的人,她相信儿子的病一定能治好。凭着这股坚定的信念,朱宗芝毅然背起不幸的生命走上了艰辛而漫长的求医之路。从双鸭山到哈尔滨、从哈尔滨到沈阳、北京、天津、上海,无论听说哪里有治疗脑瘫的先进技术,朱宗芝就像着了魔一样,揣起干粮背起儿子就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一处不留下她艰辛的汗水、失望的泪水和步履蹒跚的足迹。
为儿治病卖血回到双鸭山
一个没有正式工作的中年妇女独自抚养一个脑瘫患儿,使得原本就家境贫寒的家更是雪上加霜、捉襟见肘。为了给儿子看病,朱宗芝拼命打工挣钱。在冰棍厂做冰棍,在饮料厂削胡萝卜皮,在食品厂包糖果,在食堂做饭,她把挣来的钱一分一厘地积攒起来,为的是完成医好儿子脑瘫的夙愿。1987年秋天,朱宗芝听说上海靖安四医院有治疗脑瘫的新技术,怀着一线希望,再次背起儿子踏上了远赴上海的求医路。在上海靖安四医院,通过各种仪器检测和专家会诊,她再一次得到了和其他大医院如出一辙的诊断:“孩子的脑瘫没有医治好的可能。”一盆凉水泼头而下,昂贵的医疗费用已经让她身无分文,她抱着可怜的儿子站在滚滚的黄浦江畔只身异地,无钱返乡。想到多年来求医路上的辛酸和苦涩,真想跳下去,可是为了儿子她要活下去她要把儿子抚养成人无论他将来会怎么样。正是这种无私的母爱促使朱宗芝做出了卖血换钱带儿子回家的决定。为了不让孩子受苦受冻,朱宗芝没舍得吃一顿饭,便抱着孩子踏上了返乡的路。在车上,朱宗芝给孩子买了一兜子吃的,但在自己饿的时候,朱宗芝却总是喝两口车上免费的自来水充饥。就这样,朱宗芝拖着虚弱的身体,抱着无知的儿子艰难地回到了双鸭山。
爱感动天母子俩共创奇迹
数次求医失败后,朱宗芝更坚定了一个信念:她要打破医生们对脑瘫儿子无法突破语言障碍和肢体障碍的断言。她要让儿子在不断的锻炼中站立起来,在母爱中成长起来。时光荏苒,侯凯宇在无微不至的母爱关怀下一天天地长大了。在母亲的不断鼓励下,侯凯宇练习走路,在一次次的摔倒中逐渐能够站立起来。1992年时的侯凯宇已经能够和正常人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了。看着别人家的孩子都已经上了学,朱宗芝在儿子侯凯宇的眼神中读懂了他对上学的渴望和对知识的渴求。“一定要让儿子接受学校教育。”朱宗芝想。让脑瘫的儿子上学不是件容易事,朱宗芝几经奔波,不知受了多少白眼,忍受了多少讥讽,终于在1992年的9月份将儿子送到了市文化路小学就读。可是,儿子还是不能自己独立行走,朱宗芝的生活中又多了一项背儿子上学的差事,无论刮风下雨,无论劳务多么繁重,朱宗芝都会风雨无阻地把儿子送到学校。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早晨,朱宗芝顶着严寒、踏着积雪,背着儿子上路了。由于天冷路滑,朱宗芝一个趔趄摔倒在地上,就在那一刹那,意识到儿子在背后的朱宗芝用尽全身的力气向前趴去。由于用力过大,朱宗芝重重地趴在了地上,而儿子却安然无恙地趴在自己的身上。腿磕坏了,脸破皮了,但朱宗芝仍然忍着剧痛踉踉跄跄地背着儿子到了学校。就这样,朱宗芝一背就是九年。1997年,侯凯宇升入了市第十九中学。在中学时的侯凯宇已经可以和同学们正常沟通交往了。1999年,奇迹再一次发生在朱宗芝母子身上,已经能够站立行走的侯凯宇决定要报名参加全省第三界残疾人运动会。朱宗芝对儿子的决定大加鼓励,每天早上陪着儿子一起跑步锻炼。一个走路不稳的先天脑瘫患者练习跑步谈何容易!侯凯宇每天都要摔上十几个跟头,经常是旧伤未愈又添新伤。付出总会有回报,侯凯宇终于在残疾人运动会上取得了四百米铜牌的好成绩。当看到侯凯宇踉踉跄跄跑过终点的一刹那,朱宗芝哭了,她说不清当时自己心里是个什么滋味,是欣喜?是自豪?还是心酸苦涩?
现在的侯凯宇在我市方达选煤厂从事打字工作,每分钟70多字的打字速度又是他们母子创造的一个奇迹。就业三年的他能够圆满地完成单位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朱宗芝说,现在她和儿子每天都在挑战生活,创造奇迹,儿子最近正在我市的一家口才学习班学习演讲和朗诵。近期厂里要到佳木斯搞一个演出活动,老总亲自点名让侯凯宇去,侯凯宇准备了一首诗。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慈母朱宗芝最后对记者说:“从凯宇出生到现在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心人的帮助,才有了我和凯宇的今天,感激所有在凯宇成长的过程中帮助过我们娘俩的好心人!谢谢你们了!”
|